查看原文
其他

承载我们衣食住行的街区也有生机勃勃的另一面丨小样观察

够别样的小样儿 Gobeyond无奇不游 2020-10-02

城市道路修建的越来越横平竖直,几公里的路程,一会儿就到了。走进地铁,再走出地铁,似乎就换了天日。以前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而现在,路成了商圈里店铺与店铺间的距离。从前的街道和人群,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渐渐被折叠起来。



而被折叠在高楼大厦中、穿插于市中心的,是老上海弯弯折折的弄堂,电子地图带着人兜圈子,不小心走进这些叫不上名的巷道,却意外发现隐藏其中、弥足珍贵的生活况味和不为人知的烟火气。



“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呢?”

层层叠叠的建筑背后,又隐藏了多少从不相遇,不曾理解,也互不知晓的角落。  


🕐 时间拨回12月15日,人流攒动的幸福里,小样儿与一群素未谋面的年轻朋友,带着好奇与自在的心情,参与了一场“寻味番禺路”的折叠城市活动。



这期的「折叠城市」由无奇不游和大鱼营造联合举办,我们以走街的方式探寻都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放慢行走的步伐、放大观察的视野,试图挖掘街区的美好与真实。让我们跟随街区漫步指南一一打开番禺路的折叠面。



起点-幸福里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幸福路上的幸福里,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橡胶研究所,2015年开始改建成一座新兴的集创意办公、文化艺术产品展示及商业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园区,是城市更新下,老厂房的华丽转身。原来附近的居民想要从番禺路走到幸福路可能要从法华镇路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但这次旧厂区两边的院墙和铁门都被完全拆除,变成自由开放的出入口。一反传统概念中封闭式的商圈,在私人空间盛行的当下,院墙的打开意味着空间的共享,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上海里弄的现代演绎,艺术景观和人性化设施的配套,也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们时刻享受便利与友好。


1-邬达克故居



陡峭的屋面,高耸的烟囱,粗砺的墙面、错落的老虎窗……番禺路129号,曾经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家,时下邬达克纪念馆所在地。我们跟随走街达人怂儿,走进邬达克的家,试图从这座英国乡村都铎风格别墅的挺拔线条中,捕捉设计者的气息,了解邬达克的人生。



在近三十年的旅沪生涯中,邬达克凭借独特的个人视角,以及对欧洲建筑传统和世界前瞻建筑艺术相融合的运用,设计了超过65件建筑作品,大部分保存至今,包括国际饭店、武康大楼、大光明电影院等在内的24幢建筑先后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辗转在这幢故居里,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他神秘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砖墙石瓦中,漂泊不定的感叹之愁。


“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景观中,慢下来,另辟蹊径,步入高楼大厦背后的人文故居,不仅是对一段历史、一位大师的回忆,也让生活保留下思考的意味。


2-番禺路222弄



走在番禺路222弄,置身于街道更新的实例中,我们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拥挤不堪,地面凹凸不平,被廊架、花坛和停车严重割裂的小弄堂。


作为「2018城事设计节丨美好新华」的改造点之一,设计师们从一个每天过路的孩子角度出发,把这里变成了以人行优先的“步行实验室”。将上海的老弄堂从汽车归还给人,成为一个行人自由行走、小孩快乐玩耍、居民自在休憩的空间。



但过程因困难而真实,即便是很小的一步,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距离番禺路222弄的更新过去了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佩奇粉”的地面因为来往的人群和风雨的洗刷已有些许褪色,街道两旁坐着一些爷爷奶奶在午后闲聊,但冬日的严寒还是趋退了更多的年轻人和小孩儿,改造的终点是多方管理的起点,如何让这场全民参与的美好社区更新实验更加可持续,是每个人都应思考和参与的方向。


3-街区自由探索


走街环节先告一段落,自由活动时间开启。

你心中的番禺路是什么样?

参与者们被随机分为四组,手持任务卡,来回穿梭街区,打卡小招牌、寻觅番禺色、对话在地商户……转变匆匆过客的身份,用画面、用语言、用想象来与这片街区发生即刻联结。



请跟随小样儿的镜头,感受这群年轻人的想象ABC。


📷 镜头A:接地气的店铺小招牌


看惯了商圈里千篇一律的连锁招牌,设计感十足却总觉得少了几分“接地气”,这一次,参与者们拿着招牌设计图穿梭于大街小巷,去寻找隐藏其中的原有店铺,在这些招牌即将被改造之前,抓紧拍下它的原有模样。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空间狭小的进口食品店,光顾其中的常客竟然是一群爷爷奶奶,惯用刘体楷书的红烧牛肉面店给人一种温和而日常的气息,就着午后的阳光,让人忍不住走进小店,嗦一口热气腾腾的面。


📷 镜头B:自定义“番禺色”


街道的梧桐黄、墙砖的石板灰,多元颜色组成了番禺路的“地方色彩”。我们这次扮演起设计师的角色,在一路的走走停停中,自定义眼中的“番禺色”。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原来对赤橙红绿的感知不仅在于服装、食物或电视里闪现的广告,将想象置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街区,一草一木、一街一景,都可以与色彩发生关联,生成有趣的画面。


📷镜头C:“老板,侬好伐!”


小样儿跟随参与者们的步伐,完成了终极任务——对话在地商家,走进一些街边小店,走近一些原以为不会有交集的店老板,却发现他们格外的亲切、友好与热情。



在番禺路住了二十多年的烤全鱼老板原来还开过十多年的面包店,我们与老板从一百多年前的番禺路以外国人居住为主、聊到现如今的街道微更新,作为一家在地商户,他很期待街区改造后的样子,在保留历史与人文的基础上,又能让不同的人在其中有所参与和互动。



驻扎在学校旁十多年的文具店,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毕业。



还有参与者即兴发挥演技,在理发店中上演了一场顾客&阿姨的理发小短剧💇🏻。


4-打卡《新华录》故事点


返回的路上,怂儿带着我们走走停停,打卡在地街区刊物《新华录》里的故事点。

活化地下空间、为社区公益活动提供场地的玖库,将固定电话间改造成小区休息点、闲置物品交换角的睦邻微空间……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这片街区持续发酵中的生活风景与公共文化。



5-聆听大鱼的社区故事


稍作休息,手捧一杯暖心咖啡,我们开始听或或讲述大鱼的故事——“在新华,激活街区”

由一群斜杠青年组成的草根社会组织,对于社区营造的定义是:在一定的街区范围内,由市民自发地或在某种引导下共同为大家的利益做出一些创造性事情。



虽然多数理事都有建筑设计的背景,但大鱼不仅以建筑和环境为载体进行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以社区营造为内核,激发社区居民们的认同和归属感,促进社区交往与参与,最终期望达到场所营造的目标。



或或以新华街区为例,分享大鱼如何通过激发青年社群,以常态型、项目制与事件化的活动为载体,来挖掘社区内生力。此外,本次小招牌改造计划的设计师们(littlegreen)也来到现场,讲述招牌改造从申请、启动、沟通、设计到最终定稿过程的喜怒哀乐,也让我们看到在地设计师对所生活街区的美好构想与真诚回应,他们相信行动能带来改变,改变能引来创造


终点站-街区共生无止尽



“打开了另一个上海”

“人与空间的联结”

“城市里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平衡”

“城市/街区改造是需要原住民+外来人+过客+其他人的共同作用,会往你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还是有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商店零零散散,许多地方仍然被围住,我们进不去”

“年轻人可以多多参与社区”

“从改造到营造”

"充满活力"

......

From 本期折叠城市的参与者们



原来在行走中,时间过得这么快。这一次,我们走出了都市生活的舒适圈,走进了被折叠住的城市角落,街区并不只是承载我们衣食住行、静止的物理空间,它也可以是满载生命力的共同体,但这份生机勃勃,是需要居住在这片街区中的人们积极参与和持续营造。社会创新无止尽,街区共生也无止尽。



参与者们除了留下满满创意,也抱走了“无奇不游×大鱼营造”的联名礼盒,这个承载着可持续好物和街区共创杂志的盒子,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探寻所生活社区的想法。而此时此刻,阅读这篇文字的你,如果也对无奇不游的Beyond Box和大鱼营造的《新华录》第2期充满好奇,不妨戳戳下面的链接,打开更多可能性!

👇🏻


最后的最后,小样儿预告📢

2020年的第一个周末(元月四日)

折叠城市将置身于愚园路

带你挖掘这条街区的有趣和好玩!

详情请戳↓


共创方


||||

整理丨元宵

版式丨芋圆

图片丨无奇不游、大鱼营造、沈煜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立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